技术演进与数字化革命

作者:源中瑞 发布时间:2024-07-12 17:31:38 浏览量:14

image.png

走向未来的倒影

布莱恩·阿瑟在其著作《技术的本质》中提出,新技术并非凭空“发明”而来,而是在既有技术的基础上构建、聚合、集成而成的。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依存的过程。然而,我们如何区分新旧技术呢?常见的做法是通过对比新技术所缺乏的元素来识别其新颖性。

这种方法虽然有助于我们理解新技术,但它也存在一个显著问题: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往往受限于现实,只能想象出一个更复杂、更先进的现有事物版本。

以“无马的马车”为例,这是汽车刚出现时的称呼。早期汽车的设计在视觉上和命名上都保留了马车的特征,例如将乘客安置在车辆前部,这与马车相同。但这种设计导致了高事故死亡率。直到后来的设计将驾驶员和乘客移至发动机后方,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性。

这个故事揭示了我们倾向于在旧的基础上构建新发明,并试图用已知的事物来解释新发明。就像被蒙住眼睛的马一样,汽车的发明者未能预见到汽车将如何彻底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包括城市建设、商业模式和衍生业务的创新。例如,很难在马车时代想象汽车保险的概念。麦克卢汉曾说:“我们透过后视镜来观察目前,我们倒着走向未来”。

因此,研究技术需要我们倒着审视技术发展的历史,以理解其对社会经验和组织的长远影响,就像艺术家需要从尾到头构思艺术品一样。只有倒着播放,我们才能在熟悉中发现陌生,在新中体验旧,并因此受到震撼。

image.png

数字化之后的未来

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数字化社会,或者说数字化生存。1999年,为了在中国推广互联网,曾有一个“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在北京、上海、广州招募志愿者,观察他们是否能仅靠互联网生存。当时,没有淘宝、支付宝、快递服务,许多志愿者因饥饿而不得不退出。2016年,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上海举办了“72小时无网络生存测试”,志愿者普遍表示“度日如年”。

这个对比生动地展示了互联网如何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已成为我们日常交流和交易的首选平台。在几乎所有工作中,我们都依赖互联网,无论是订餐、购物、远程工作、与朋友共享时光,还是通过即时通信发送图片。今天,只需点击几下,我们就能阅读本地新闻,获取全球最新资讯,并实时更新。消费媒介的行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形式——社交数据层,记录了我们的喜好、关注点和位置。

互联网本身也经历了巨大变化。早期,它是一个静态网络,主要用于在两个终端之间传输少量数据或短消息。那时的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库,由专业编码人员发布和维护内容。然而,今天,海量信息通过这个电子巨兽上传和下载,内容完全由用户自己创造,因为现在每个人都是评论员、发行者和创作者。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互联网从一个仅限于大学和研究中心的特权扩展到一个覆盖全球的公共实体、机构、私营企业和私人用户的技术-社会综合体。它不再是国家控制的项目,而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包括数以万计的子网、数以百万计的系统和数以亿计的用户。

网络成为信息的无尽源泉。更重要的是,它使用户能够从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不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接收者,而是可以选择接收什么信息、如何接收信息以及何时接收信息。信息接收者甚至可以决定自己是否要保持知情。

同时,互联网不再仅仅关注信息交换:它成为一种复杂的多学科工具,使人们能够创建内容、交流甚至逃避现实。我们可以在几秒钟内将数据从世界的一端发送到另一端,进行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交易,生活在平行的“游戏世界”中,并使用图片、视频、声音和文本来分享我们的生活和身份。个人故事无处不在;所有地方问题都可能成为全球问题。

互联网是创新的摇篮。它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带来了突破,包括创造新的商品、服务和思想,促进社会发展以及增进人们的福祉。互联网也使文化更接近更多人,使其可以更容易、更快捷地被访问。它还促进了艺术新表现形式的兴起和知识的传播。

数字化在整个社会中引发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从工业时代迈向网络时代。在我们的世界中,全球信息网络是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使我们摆脱了地域的束缚,得以聚集在基于兴趣、认同和主题的社区中,而这些社区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地方。它改变了政府、商业、金融、娱乐、教育、医疗保健、交通等领域,甚至改变了我们与亲人互动的方式,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随着这一切的发展,“数字”概念本身渐渐失去了意义。数字化一度是未来的同义词,意味着尖端、速度、高科技。但到了今天,数字技术几乎适用于所有事物:我们聆听的音乐,我们观看的节目,我们进行的购买,我们分享的社交媒体,我们赖以生活的应用程序,我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软件,等等。

在所有事物都被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对于某些身处前沿的人,它意味着量子计算和AI驱动的创新;而对于很多普通人,它仅仅相当于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高效和产生更紧密联系的工具。在许多方面,数字化不过是日常作业,因为所有数字技术都已然被无缝地集成到我们的生存之中。所以,必须提出的问题是,数字化之后,下一步是什么?

image.png
旧制度与数字大革命

表面上看,数字化社会已经失去了让人兴奋的魔力。今天,人们充满激情谈论的新话题是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太空探索等。计算机和移动设备都越来越索然无味,因为它们将逐渐消失在其他物体中:自清洁衬衫、无人驾驶汽车、服务机器人、智能门把手,乃至吞下一粒就能掌握英语的药丸。用尼古拉·尼葛洛庞帝的话说,我们将住在电脑里,把它们穿在身上,甚至以它们为食。“An Apple a day will keep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颗“苹果”(计算机),医生远离你。

这样看来,数字化革命已经结束了。所以尼葛洛庞帝应笔者之邀,为《数字化生存》20周年中文纪念版所写的序的题目就叫作Been Digital(《数字化之后》)。然而,数字化在生产者和消费者、政府和公民、大众传媒和接受者之间造成权力转移的深刻进程仍在持续,远未达到新的平衡态。在这个意义上,数字化革命也可以说远未到结束时分,或者说,“been digital”(数字化之后)的问题,比“being digital”(数字化之中)的问题要严重得多。

这正是今日数字生活的核心困境之所在:关心数字商业的人数不胜数,但是关心数字社会基本问题的人少而又少。我们需要解决的数字社会基本问题复杂而棘手,比如个人隐私与社会公开性的冲突,安全与自由的冲突,商业与社区的冲突,政府监控与个人自治的冲突,繁荣创意与保护知识产权的冲突,日益包罗万象的网络平台与亟待伸张的用户权利的冲突等,不一而足。

上述的种种冲突,我统称之为“旧制度与数字大革命”的冲突,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互联网终于由工具的层面、实践的层面,抵达了社会安排或曰制度形式的层面。互联网与文明的关系已经变得难分难解。在这种情况下讨论互联网,最重要的是回到原点,思考一个核心的问题:什么是互联网?

这是一个听上去简单但回答起来很复杂,似乎被回答过但从未获得真正回答的问题。回答该问题的路径有两条:第一,把互联网予以概念化;第二,想象互联网。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我们该如何理解日常世界中这个无处不在和熟稔无比的特征?互联网能够做什么?在它所能做的事情当中,哪些是崭新的,又引发了什么新的伦理、社会和政治能力?它使得什么东西过时了成为问题,甚至变得不可能?随着我们周围的世界不断重组,我们称之为互联网的那个技术-社会组合对于许多我们熟悉的假设以及想象都提出了关键挑战。

如何看待这些挑战?第一个视角是从已知的有关互联网的一切出发;第二个视角是从我们合理地期望看到它在近期乃至更远的未来会变成的样子出发。为此,我们既需要新的价值论(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也需要新的认识论(关于知识和科学的理论)。

不可避免地,我们的推理和想象一定会达到一个层面:在充分联网的环境下,究竟什么东西能够构成人的定义?什么叫作人?什么叫作人性?这其实是互联网文明的可能性问题,最终的含义是人的可能性问题——在不久的未来,我们或将到达“后人类状态”。

前路崎岖,对数字化的重新思考才刚刚开始。我们尚不能充分构想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们的认同感和社区感真正共存于真实和虚拟领域。爬过山的人都知道,爬升越高,空气越稀薄,但我们还没有真正体验到缺氧的滋味,因为我们尚未攀爬到数字世界的高峰——甚至还没有来到山脚下的数字大本营。

我们需要以非常不同的方式生活,而这需要非常不同的思考。也许像启蒙运动一样,我们所需要的是心灵的另一次革命。

互联网应用定制服务商

源中瑞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软件研发团队

联系定制
联系我们
深圳市福田区福中一路1001号生命保险大厦
138 2653 5007
ruiec@ruiec.com
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们
深圳源中瑞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1 - 2024 http://www.ruiec.com/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1077838号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主体身份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