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到底离普通的老百姓有多远
作者:源中瑞milk 发布时间:2018-07-23 19:58:28 浏览量:2380据经济之声报道,中国的“互联网+”号角再次吹响了。国务院日前发布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意味着属于“互联网+”时代的国家级顶层设计正式亮相。
这份指导意见给“互联网+”的发展前景绘出了清晰明确的路线图。首先是11项具体行动计划:涵盖普惠金融、现代农业、协同制造等多个领域。然后是行动时间表: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最后是部署“互联网+”行动的“先锋部队”——33个国家机关将在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做好行动的保障工作。
指导意见全文出现4处“普惠”、29处“共享”。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将构建以人为本、人人受益的普惠经济,也将深深嵌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路线图已经清晰绘就,中国迈入属于自己的“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顶层设计亮相,对于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剑秋、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春晖对此进行分析解读。
经济之声:有人将“互联网+”比喻为商业社会的“寒武纪”。在“互联网+”时代,众多新的商业“物种”即将出现。如何看待“互联网+”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的未来生态?
曾剑秋: 首先,“互联网+”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开放共享,所以这样一个“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延续。第二,“互联网+”包含了开放共享、合作创新等原则,它实际上也顺应了目前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不仅结合了中国的国情,也顺应了天下发展的大势。这次发布的指导意见,实际上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济之声:指导意见中,给出了11项具体的行动计划以及清晰的时间表,怎样看待这份路线图的规划?
曾剑秋:首先,自从我们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以来,各方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和理解,而这11个具体行动计划让我们更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互联网+”。第二,这次指导意见给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具体的时间表,和我国未来整体的发展战略是契合的。例如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而“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在2025年初步形成新的经济形态,成为国家经济创新驱动的重要力量。第三,这11个具体计划行动当中提出了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等,这样一些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实际上是把“互联网+”和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在了一起。
经济之声:指导意见中,要求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这是为什么?
王春晖:普惠金融首先是要立足于平等和商业的可持续发展。它主要是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各个社会阶层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的人群,包括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因此,这项政策的实施为整个金融体制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之声:除了普惠金融,您还特别关注什么?
王春晖:“互联网+”关于利民便民的服务是我最关注的。比如医疗服务的新模式。为什么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因为成本太高。举个现实的例子,我在北京协和医院看病,需要办理一张卡;然后我到其他医院看病,还需要再办理一张卡。这说明医院之间没有实现信息互联和共享。应该通过“互联网+”这种模式,把医院的信息做成一个标准的平台,让老百姓在能用一张卡在所有医院就诊。
这次“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提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测报告和电子病例这四种信息一定要实现信息共享,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共享,然后再积极推动通过移动互联实现在网上进行预约、预诊、候诊缴费等步骤。这说的是医疗,其他方面也一样,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做好利民便民服务,真的让“互联网+”服务大众。
推荐阅读